2025年11月04日08:25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實現國家工業化,是近代中國仁人志士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毛澤東早在1945年就講過:“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但是,這在晚清政府、北洋軍閥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時代只能停留在幻想階段。新中國成立后,為幻想變為現實創造了根本條件。隨著1952年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特別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基本結束,這個歷史機遇終於如期而至。
“一五”計劃經過六次重大修改
萬事開頭難。“一五”計劃,從1951年開始編制到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歷時四年,數易其稿,其間大的修改就有六次。
第一次編制始於1951年2月,由中財委進行,以周恩來為首的編制領導小組在編制過程中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是,把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國逐步建設成為工業國,從何處起步?后來初步統一了認識:必須從發展原材料、能源、機械制造等重工業入手。第二次編制於1952年開始,仍由中財委負責。當第二稿的輪廓經中共中央、政務院基本確定后,中共中央決定派代表團訪問蘇聯,就“一五”計劃和蘇聯有關方面交換意見,重點是爭取蘇聯的援助。
在明確抗美援朝戰爭與國家建設必須兼顧是制定計劃出發點的前提下,1953年初由中財委會同國家計委、中央各部和各大區進行第三次編制。第四次於1953年6月由國家計委編制。在編制過程中征求了蘇聯國家計委和專家的意見,對計劃輪廓草案作了重大修改。1954年2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成立以陳雲為主持人的八人工作小組,對“一五”計劃綱要草案進行第五次編制。同年9月報送毛澤東審閱。毛澤東逐句逐字批改后,又交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閱改。1955年3月31日,黨的全國代表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這個草案,並建議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批准,頒布實施。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月至5月間,根據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的決議,並吸收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的意見,以及參考蘇聯顧問的建議等作了修改。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正式通過。
解決了幾個重大關系問題
“一五”計劃在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由於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謹慎從事,反復論証,較好地解決了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幾個重大關系問題。其主要原則都體現在毛澤東1956年5月的《論十大關系》中。這些原則對當時和此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理論指導作用。
關於經濟發展的布局問題。當時中國工業約有70%在沿海,隻有30%在內地。這種歷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狀況,造成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區之間的貧富差別過大,不利於對全國資源的全面開發和有效利用,不利於人民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實現共同富裕,也不利於國防戰備。后來的“三線建設”就是堅持這個原則的一個典型。沒有“三線建設”,我國現在正在實施的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也就無從談起。
善於借鑒各國工業化的經驗教訓。盡管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充滿了罪惡,但其具體做法仍可借鑒,在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中,政府都無一例外地承擔了重要責任,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技術水平非常落后,像156項這樣的大項目,分散的地方政府和私人投資是根本承擔不了的,只能由中央政府集中使用各種資源。況且,蘇聯的援助方式以及這156項的內容和布局,都決定只能由中央政府來決策和管理。正因為實施了高度集中的資源配置,即採取計劃經濟(包括大學生等人才的調配措施),才能保証“一五”計劃的完成。
在與蘇聯方面緊密配合進行156項建設的同時,黨提出了國家建設以國內力量為主的指導方針,生產建設上要自力更生,政治上要獨立自主。
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五年的艱苦奮斗,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大幅度地超額完成。五年間,國家對經濟和文化教育部門的基本建設投資共達493億元,超過原定計劃15.3%,加上企業和地方自籌資金,全國實際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88.47億元。工農業較大幅度的增長,初步改變了我國工農業總產值中以農業為主的局面。
“一五”期間,中國新建了一系列工業部門,填補了許多工業部門的空白。到1957年底,已經有了載重汽車、高爐、平爐制造設備、汽輪發電設備、拖拉機、精密儀表、石油機械和電訊設備等幾十個行業比較齊全的制造系統,並開始試制一批新產品,使機械設備的自給能力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左右提高到60%多。1956年,中國制造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和第一輛蒸汽機車。在航空工業方面,殲-5飛機的制造成功,標志著中國的飛機的性能和新建工廠的工藝、裝備、技術水平,都已達到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水平。
“二五”計劃的實施與十年建設的基本總結
1956年9月16日,周恩來在黨的八大上作了《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
前人從未走過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由於黨對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不足,“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嚴重失誤,加上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撕毀合同,面臨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為了扭轉困難局面,從1960年下半年起,黨和國家開始採取調整措施,並對“左”的錯誤作了一次比較集中的清理。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屆九中全會舉行。全會公報宣布,從1961年起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這表明國民經濟建設由“大躍進”轉入調整階段。至1962年,調整工作取得很大成就,國民經濟開始回升,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中央工作會議決定再用三年時間繼續進行全面調整。根據會議精神,在這三年的調整中,主要採取六項措施。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六項:引進西方國家最新技術設備,建立新興工業。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建立了化肥、化纖、塑料、合成洗衣劑、電子工業等新興工業的基礎。
經過1961年至1965年的艱苦努力,工農業生產得到了全面恢復和發展。首先,1965年國民經濟計劃執行的結果,全面地大幅度地超額完成了計劃規定的指標。農業生產總值增長8.3%,完成計劃產值的107.2%,是新中國成立后增長最快的年份。1965年工業發展速度之快和經濟效益之好,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罕見的。其次,基本實現了綜合平衡的目標,這集中表現為國民經濟結構趨於合理。“大躍進”時期的失衡的比例關系逐步得到了糾正,逐步恢復到1957年或接近於1957年的水平。第三,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由於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再加上從1962年以后,市場穩定,物價下降,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
關於巨大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交通運輸業長足發展。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科學技術發展成績顯著,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震驚國內外。“盡管這個時期發生了‘大躍進’運動,給工農業生產和其他事業造成極大的破壞和浪費,但多方面的建設也為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這十年在精神力量上也獲得了巨大豐收,涌現出了大量的彪炳史冊的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例如王進喜、焦裕祿和雷鋒等。這是新中國建設困難重重、艱苦奮斗的年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精神昂揚的年代。為了建設繁榮富強的新中國,翻身做了主人的中國人民與時間賽跑,用生命和鮮血描繪了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圖畫。
(摘編自《黨史博採》2023年第4期 胡新民/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