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觀察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25年11月02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賞百部優秀劇目,看千件美術、書法篆刻和攝影作品,與群眾文藝團隊在家門口相遇,邊賞劇看展、邊旅游打卡……10月16日至11月5日,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在巴山蜀水間舉辦,廣大觀眾品文旅大餐,收獲滿滿、點贊連連。
舞台佳作備受好評
雜技劇《先聲》裡,演員們騰空、跳躍、翻飛,展現東北抗聯戰士英勇殺敵的場景﹔話劇《覺醒年代》多次謝幕,觀眾仍久久不願離去……
在本屆中國藝術節的舞台上,革命題材文藝作品備受關注。觀眾得以“穿越時空”,感受中華兒女熾熱的愛國心、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志。
“一部優秀的舞台藝術作品,能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和對先烈的崇敬。”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說,“我們更期待觀眾走進劇場看完戲,哭過、笑過之后有所感悟。”
現實題材佳作也收獲好評。“話劇《生命冊》是一部厚重的作品,書寫了時代潮流下城鄉間的生活變遷……”重慶觀眾謝瑩說,“鄉村與城市的關系、傳承與發展的關系,這些都引發我的思考。”
“笑點不斷,笑中有淚。”看過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湖北觀眾齊秋生說,“一碗飯”串聯起中國農村從解決溫飽到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數十年變遷,“喜劇中包裹著深沉的人文關懷。”
本屆中國藝術節期間,100余台(個)優秀舞台藝術作品亮相,展現新時代舞台藝術的累累碩果,帶領觀眾領略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本屆中國藝術節聯動舉辦“青少年藝術創演周”,開展川渝中小學戲曲傳承展演、青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戲劇創作必須立足現實生活,扎根人民、深入基層,捕捉鮮活的時代脈動。現實主義創作既需要演員的精湛技藝,更離不開對生活的深刻體悟與真誠表達。”首場活動中,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靳東表示。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司長趙聰說,本屆中國藝術節關注青少年群體,以創新賦能藝術為主題,組織川渝兩地中小學、高校藝術社團與全國知名藝術院校開展劇目展演、劇本圍讀、音樂原創新作展示,VR、AI藝術展陳等活動。目的是集中展示當代青少年創演成果,培養年輕人放眼世界、面向未來的胸懷和格局,讓藝術更“潮”、更青春。
藝術走到群眾身邊
本屆中國藝術節上,群眾文藝愛好者、群眾文化工作者帶來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群眾合唱、廣場舞等六大門類的精彩作品,參評第二十屆群星獎。
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涌動在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之中。中國藝術節自1987年創辦以來,秉承“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辦節宗旨,始終立足人民立場,書寫人民故事,致力於增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一個個接地氣有生氣、群眾參與感強的作品,從生活點滴中找靈感、搞創作,將鄰裡溫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钱柜娱乐app、非遺傳承等演繹得淋漓盡致。
重慶市九龍坡區巴國城生態公園廣場,惠民演出人氣很旺。觀眾鼓掌、喝彩,並跟隨隊伍跳了起來。舞蹈《峽江邊的微光》贏得了許多市民的喜愛。不少觀眾走進后台,跟隨演員學動作、學表演,並錄制短視頻分享給朋友和家人。
進景區、進街區、進社區,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文藝精品一走出賽場,就馬不停蹄地奔向街巷、廣場,與更多觀眾面對面交流,共同品味群眾文藝的煙火滋味。
“丹青之韻、玉石之趣、光影之變,本屆中國藝術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三大優秀作品展覽共同繪就的多彩畫卷,在巴蜀大地精彩呈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說。
開展“漢字藝術與中國文化”學術講座、推出“藝術超現場”系列公共教育活動、開展“展覽進社區”活動……“看展覽”升級為沉浸式的“過周末”,觀眾有了集“看、聽、學、玩、創”於一體的一站式藝術體驗。
藝術節走進了城市街區、融入了美麗鄉村、來到了百姓身邊。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表示:“讓藝術成為群眾可觀、可感、可參與的體驗,這種深度融合極大激發了全民的藝術熱情,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審美水平。”
文藝創新活力十足
“這是我第三次‘刷’婺劇《三打白骨精》,雖然情節非常熟悉,但還是常看常新。”來自浙江的觀眾李夢雅說。
廣大文藝工作者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源泉。本屆中國藝術節上,婺劇《三打白骨精》、舞劇《紅樓夢》《杜甫》、兒童劇《貓神在故宮》等優秀作品熱度持續攀升,贏得廣大觀眾好評。
不少劇目、節目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年輕化、市場化方面亮點突出,讓觀眾看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無限潛力。
《貓神在故宮》自首演以來,不到兩年即在全國巡演160余場,反響熱烈﹔舞劇《醒·獅》“獅頭舞動+鼓點配合”的場面,在短視頻平台獲千萬次播放﹔歌曲《玉盤》兼具傳統韻味與時代美感,引發網友跟唱﹔群舞《陽光下的麥蓋提》跳出了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場景。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創新打造的“文旅版”話劇《蘇東坡》受到歡迎。觀眾看完演出還可乘坐文旅直通車,前往三蘇祠深度了解三蘇父子。
如今,“以演帶游、以游促消”已成為文旅消費新業態。順應潮流,本屆中國藝術節以精品演出、展覽為串聯,特別策劃了“跟著演出去旅行”“美術館之夜”等精品文旅線路,拉動文化和旅游消費。同時,川渝兩地聯手推介100個“品質打卡地”,開發文化內涵和時尚元素兼備的文創商品,推動打造了一批文旅新場景、新業態,拓展了文旅消費新空間。
“白天看景,晚上賞劇,安排得滿滿當當!”李夢雅說,這趟中國藝術節之旅會成為心中難忘的記憶。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2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