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奮楫爭先立潮頭

——第六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先進事跡巡禮

本報記者 李昌禹 楊 昊

2025年07月29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出台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新時代新征程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鉚足干勁、奮發向上,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重任、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堅定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中國式現代化的促進者,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懈奮斗。

  突破:以自主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將人工智能送上太空,賦能衛星在軌實時處理對地觀測數據,支撐科學家探索更多的未知……今年5月,隨著太空計算衛星星座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我國整軌互聯的太空計算星座“三體計算星座”正式進入組網階段。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阿裡雲創始人、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牽頭發起的“三體計算星座”計劃,協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建太空計算基礎設施,推動計算上天、星間組網和模型上天,實現計算與人工智能的創新突破。

  在數字經濟浪潮中,科技創新的突破往往能改寫行業格局。2008年,王堅加入阿裡巴巴,首創“以數據為中心”的分布式雲計算體系架構,主持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阿裡雲計算平台“飛天”,讓中國雲計算起步即與國際接軌,實現“從0到1”的跨越。如今,阿裡雲服務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萬客戶。

  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為民營企業家“大有可為”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

  政策東風浩蕩,更需奮楫者揚帆。

  善於創新、敢闖敢干,是民營企業家有所作為的關鍵品格。

  不斷加大新能源領域科技投入,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帶領企業在晶硅及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轉換效率上屢破世界紀錄,單晶硅片在過去10年累計出貨量居全球前列。光伏作為“新三樣”代表揚帆出海,遍布全球﹔

  深耕絲綢產業,萬事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屠紅燕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構建起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能級平台,以數字創新探索數實融合,讓老品牌煥發新活力﹔

  依托雲南資源稟賦,發力生物醫藥大健康領域,昊邦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彪帶領團隊汲取彝族、納西族、傣族等多民族醫藥精華,開發出10余款民族醫藥特色產品,為民族醫藥傳承創新開辟了新路徑﹔

  …………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民營企業數量佔企業總數92%以上,民營企業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涵蓋了80%以上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92%以上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以創新強實業,以實業促創新。從數字技術到綠色能源,從傳統醫藥到制造升級,廣大民營企業家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擔當:以堅定理想信念書寫報國之志

  20多年前,坐飛機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還屬於奢侈消費。

  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煜當年加入公司后便下定決心:“要讓更多人坐得起飛機。”他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自研獨立訂座系統與離港系統,拿下127項軟件著作權和34個國產自主知識產權軟件,打破了國外軟件“卡脖子”困境。

  如今,春秋航空機隊規模超130架,機票價格維持在行業較低水平,更以20%以上的航線投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等。2024年,僅在民族地區就運送旅客380萬人次。一條條航線如同紐帶,將民族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緊密相連。

  愛國情、報國志,是一代代中國民營企業家刻在骨子裡的基因,也是拼搏奮斗的重要動力源泉。

  從陷入無原料、無資金、無技術、無人才的困境,到打破多項國際壟斷、成為行業領跑者,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李湘平始終堅信:“國外能做到的,我們絕不會差!”他組建創新領導小組,聚焦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烴技術,聯合高校院所開展科研攻關,共同研發的原油超級催化裂解制烯烴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打破國外壟斷。

  挺膺擔當、向新求變,既有行業沉浮時的創新突破,也有居安思危的提前布局。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牧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秦英林帶領企業深耕自主育種20余年,突破了進口種豬的限制。企業還創新“豬養田、田養豬”循環模式,把豬糞水處理成有機肥,免費提供給農戶替代化肥,提升農作物產量。目前服務農田472萬畝,減少化肥使用15.46萬噸。該模式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可持續農業案例。

  有先行先試的魄力,有毫不動搖的定力。從傾力投入“卡脖子”技術攻關,到積極參與綠色農業發展,一批又一批民營企業家、建設者厚植家國情懷,把企業發展、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勇擔時代重任,保持愛拼才會贏的精氣神,在與祖國同心同向中實現更大夢想、創造更大價值。

  篤行:以企業家精神踐行社會責任

  青海湖畔翱翔的水鳥、雪山下起舞的藏族女孩……在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車間,女工們正織出精美立體的圖案。

  2007年大學畢業后,薛婷懷揣實業報國初心,創辦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18年來,傳統技藝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藏毯從青海的高原走向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如此,薛婷還在農牧區建起培訓基地,讓農牧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產業發展變成了民族團結的紐帶。

  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是新時代優秀民營企業家的寶貴品質。

  廣大民營企業家以實干篤行詮釋企業家精神,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范,在產業振興、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等領域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在四川,好醫生攀西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耿福能自1996年起帶領企業扎根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以“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廣種植中藥材,打造全產業鏈體系。截至2024年,帶動涼山州9個縣種植中藥材3.38萬畝,全國種植面積達6.54萬畝。

  在浙江,寧波富邦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漢平將企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憑借技術創新,依托智能垃圾分類兩網融合體系和大數據管理系統,構建起覆蓋寧波市3200多個點位、擁有119萬注冊用戶的資源回收網絡,5年間實現超50萬噸資源回收。

  在廣東,深圳市朗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華以為中國制造提供專業生產性服務為信念,打造出整合制造全鏈條服務的生產性服務平台,累計服務超3萬家制造企業,以專業服務響應產業升級需求,以平台創新支撐制造企業“走出去”。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在經濟環境變化的風浪中勇敢搏擊,向著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大變局時代攻堅克難、勇毅前行的縮影。

  放眼神州大地,廣大民營企業家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優秀企業家精神。從科技創新到轉型升級,從產業報國到共同富裕,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勇擔重任,勇立潮頭,創新創造,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9日 07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